<rt id="wwsgu"><small id="wwsgu"></small></rt>
<object id="wwsgu"><wbr id="wwsgu"></wbr></object>
<acronym id="wwsgu"><center id="wwsgu"></center></acronym>
<acronym id="wwsgu"><center id="wwsgu"></center></acronym><acronym id="wwsgu"><small id="wwsgu"></small></acronym>
<acronym id="wwsgu"><optgroup id="wwsgu"></optgroup></acronym>
<sup id="wwsgu"></sup>

傳承運河文化 賦能美好生活 2023京杭對話暨運河文化節在京啟幕

中國新聞周刊2023-11-15 19:47

京杭大運河全線通水,從南到北串聯起二十座城市,被運河滋養了千年的沿線人民生活再煥新貌。在美麗的通州北運河畔,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拔地而起,以北京新文化地標展示著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勃勃生機。11月13日,2023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暨北京(國際)運河文化節(以下簡稱“2023京杭對話暨運河文化節”)開幕式·主論壇在京舉辦。

活動以“傳承運河文化 賦能美好生活”為主題,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、浙江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、杭州市人民政府、中國新聞社、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(WCCO)“五方合作機制”共同主辦,本屆“京杭對話”活動首次與北京(國際)運河文化節合并舉辦,并邀請天津、河北協同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共建共享,打造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的共同行動,在文化性、合作性、國際性、引領性、群眾性等領域邁上新臺階。

13日舉辦的2023京杭對話暨運河文化節開幕式·主論壇現場,匯聚了國內外政產學研各界嘉賓,共同為中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建言獻策。

南呼北應,為傳承運河文化而聚首

開幕式·主論壇現場,北京市委常委、宣傳部部長莫高義,浙江省委常委、宣傳部部長趙承,杭州市委常委、宣傳部部長黃海峰,中國新聞社社長陳陸軍,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(WCCO)執行副主席、揚州市副市長劉流,作為主辦方代表致辭。

“北京歷史悠久,文脈綿長,是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有力見證,在推動文化繁榮、建設文化強國、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新征程上,有責任更好發揮作為歷史古都和全國文化中心的優勢?!蹦吡x表示,北京市將大運河文化帶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標志性工程之一,扎實開展國家文化公園建設,實施229項文物保護工程,白浮泉復涌,京冀段通航等,探索形成線性遺產保護新經驗?!敖衲?,天津、河北兩地首次共同參與,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上邁出新步伐?!蹦吡x希望加強保護傳承,攜手推進大運河遺產保護,同時深化人文交流,攜手促進大運河文化傳播,完善機制平臺,攜手匯聚大運河保護合力。

趙承表示,大運河是歷史之河、時代之河、未來之河、人民之河,既要守護好這一寶貴遺產和文化瑰寶,也要堅持古為今用,推進運河文化創造性轉化、創新性發展,讓運河滋養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。通過做深“研究傳播”文章、做精“創新轉化”文章、做實“富民為民”文章,浙江省將持續擦亮大運河這張文化“金名片”。

黃海峰表示,沿岸城市要攜手共搭文脈賡續之橋,攜手共造融合發展之舟,攜手共建文明交流航道,用好京杭對話的戰略平臺和合作契機,不斷探索協同發展新路徑、拓寬駛向未來新航道,讓古老大運河煥發時代新風貌。

在陳陸軍看來,大運河是一條復蘇之河、生活之河、文化之河、傳播之河。他認為,大運河文化是流通的文化,對內凝聚共識,向外融匯東西。他表示,中國新聞社與大運河有著不解之緣,不僅在大運河沿線省市擁有諸多分社,在海外也有數十家分支機構,接下來將以京杭對話為契機,繼續向世界講好大運河故事,弘揚中華文化,推動中外文明交流互鑒。

劉流表示,“2023京杭對話暨運河文化節”以傳承運河文化、賦能美好生活為主題,充分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,完全契合運河城市的共同愿景,既展示了大運河波瀾壯闊的歷史和熠熠生輝的現在,也必將有力推動大運河成為面向未來的致富河、幸福河。她表示,未來,揚州市政府和WCCO將全力策應本次主題,以運河和運河文化為媒,在守護文化根脈、暢通生態綠脈、壯大經濟動脈等方面與運河城市深化交流合作,使運河永遠造福人民。

今年初,京津冀三地正式發布協同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決定,并建立協同會商機制。天津市委常委、宣傳部部長沈蕾,河北省委常委、宣傳部部長張政作為特邀嘉賓出席開幕式·主論壇并發表致辭。

沈蕾介紹道,“九河下梢天津衛”,天津聯通南北運河,溝通海運漕運,是大運河沿線的重要城市。她提到,近年來,天津在統籌推進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的實踐中,形成了一些認識和體會,比如保護傳承利用大運河文化,既需要做好文化遺產的本體保護,也需要做好文化價值的挖掘弘揚;既需要沿線地區各負其責、各展所長、各美其美,也需要協同推進、形成合力、美美與共等等。她表示,希望以本屆活動為契機,不斷增強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文化驅動力。

張政表示,大運河河北段上連京津、下接魯豫,河北通過完成大運河沿線176處文物遺產點實地勘測工作,建立大運河沿線區域物質文化遺產登記制度,建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數據庫,整合沿線文化、旅游等各類資源等具體措施,河北省高質量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、傳承、利用。未來,河北省將持續加強與京、津以及其他兄弟省市合作,共同推動中國大運河在新時代展現蓬勃生機。

     經驗分享,共同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

活動現場,北京市委宣傳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長趙衛東,浙江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范慶瑜,北京市通州區委書記孟景偉,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亞多部門地區辦事處(駐華代表處)主任夏澤翰(Shahbaz Khan)通過主題演講,從活化運河文化、文旅融合、協調發展、文化惠民、國際運河文化交流互鑒等多個角度,分享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建設經驗。

作為“大運河上漂來的城市”,自古以來,北京與大運河命運相連、休戚與共。趙衛東從高標準加強保護傳承,努力建設“文脈之河”;高站位推進協調發展,致力編織“生態之河”;高質量促進活化利用,著力打造“發展之河”;高品質增進民生福祉,全力締造“民生之河”四個維度,分享了北京大運河文化保護發展首都擔當。他表示,“我們愿與大家同心協力,共謀發展,著力打造大運河這一中華文化重要標志,賡續壯美運河千年文脈,使之成為宣傳中國形象、展示中華文明、彰顯文化自信的亮麗名片?!?/p>

“今天,我們有幸沐浴在大運河的滋養之中,未來,我們更有責任守好這方傳世瑰寶,讓大運河不斷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?!狈稇c瑜圍繞奮斗、共享、包容、開放、創新分享了五幅“運河圖景”。她表示,大運河滋養著沿河百姓,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早已緊密聯系在一起,推動運河保護、傳承運河文化,就是在開創更加美好的生活。

通州作為京杭大運河的北起點,自古就是人文薈萃的水陸都會和商貿重鎮。孟景偉表示,運河流淌至今,見證了通州由北京市遠郊區向北京城市副中心蝶變升級的過程。通州堅持“一年一個節點,每年都有新變化”,實現了從“生機勃發”到“高質量發展步伐加快”的深刻轉變。他表示,未來通州還將深度做好“運河”文章,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發揮帶動作用,在創新與發展中傳承運河文化精髓,賦予運河文化新內容、新形式、新生命。

大運河文化的繁榮興盛離不開國際交流、文明互鑒?;顒蝇F場,諸多國際專家和名人通過視頻分享,對活動表達祝福,并希望加強友好互動交流,推動世界運河文化繁榮。其中,夏澤翰談道:“大運河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,這是對其卓越普遍價值的認可,也是為了造福全人類,保護其歷史意義和文化多樣性的承諾?!彼硎?,希望通過這次活動,弘揚與大運河相關的藝術和傳統,加強大運河保護的國際合作,構建一個更加包容和可持續的未來。

成果落地,賦能美好生活

今年的開幕式·主論壇上,諸多成果實現落地,助力中國大運河文化帶共建共享。

大運河文化的傳承和興盛,離不開文旅產業發展?;顒蝇F場,北京大運河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與杭州市商旅運河集團完成簽約,未來雙方將在水上文旅產品打造和運營管理等方面展開合作。

活動現場,北京市文物局黨組書記、局長陳名杰發布了大運河北京段文博領域建設成果,展示了2020年至2023年北京大運河考古、文物保護、環境整治改善、世界文化遺產檢測、文化高質量供給等方面取得的多項新突破和新進展。

就在2023京杭對話暨運河文化節開幕前不久,由中外媒體、藝術家等組成的采風團,乘船從杭州出發,沿大運河北上,途經浙江嘉興,江蘇鎮江、揚州,最終抵達北京通州。開幕式·主論壇現場,“千年運河千里行”采風紀錄片正式發布,記錄了這場大運河上的文化之旅。

大運河貫通古今,更展示全新生活方式?;顒蝇F場還發布了《中國大運河生活圖鑒》,該圖鑒由“五方合作機制”聯合推出,由中國新聞周刊出版,是國內首本以生活方式呈現的中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成果的圖鑒,通過8大板塊、128個單項串聯起京杭大運河沿線20座城市的美食美景、風物精華,是助推中國大運河“出圈”,賦能美好生活的創新之舉,讓大運河在生活方式的流行中共建共享。

中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圖片展現場展出的國家一級文物克盉。

中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圖片展現場。

與此同時,在開幕式現場,推出了一場集中展示中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展覽,吸引了諸多觀眾。展覽以“千年大運河 時代新風貌”為主題,設置了文物展區、圖片展區、圖書展區、文創展區、互動展區等,濃縮了中國大運河文化帶沿線的重點文化成果,多維度展示了大運河的勃勃生機。其中,文物展區陳列了與大運河文化帶有著不解之緣國寶級文物,包括來自首都博物館的國家一級文物伯矩鬲、克盉、金絲冠搭配白玉練雀飾件、鏨花山水人物金八角盤,來自中國絲綢博物館的國家三級文物明黃地直徑紗、寶藍地銀萬字緞,及清光緒十九年護照、《大運河》織錦臺布等展品。

名人薈萃,暢談運河文化新交融

大運河是一條穿越千年的文脈,運河沿線文化名人輩出。值得一提的是,活動現場組織了一場精彩的“文化名人對談”。

文化名人對談。

國家行政學院原副院長、教授、中華詩詞學會會長周文彰,浙江省作協主席、杭州市文聯主席艾偉,國家一級編劇馬繼紅,中國工藝美術大師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銅雕領域代表性傳承人朱炳仁,圍繞“運河文化新交融”展開了一場跨越南北的思想碰撞。

他們認為,傳播好運河文化,講好大運河的新故事,需要繼續發掘整理其精神內涵,書寫出新時代人民的精神狀態。

“一流南北貫京杭,江海天成大走廊?!敝芪恼迷诂F場吟誦了這首詩,他曾創作詩集《詩詠運河》。在他看來,當下大運河的文化旅游功能正在日益加強,要弘揚運河文化,需繼續發掘整理運河文化的精神內涵,如統一、多元、凝聚、包容、開放等文化元素,仍然是現代社會所需要的,希望各方能在這些方面多做研究。

“在交通發達的今天,我們在旅行上可能不再依賴大運河,但依舊生活在大運河所塑造的文化傳統中?!卑瑐ケ硎?,“如果去寫運河兩岸人的生活,當然要書寫新時代人民的精神狀態,人民豐沛的經驗。同時,我們今天的經驗和歷史文化傳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,某種程度上是歷史文化塑造我們今天的精神?!?/p>

馬繼紅分享了她創作以運河為主題的現實題材電視劇《運河邊的人們》時的具體過程和感受。通過對百余位真實生活在運河沿岸的人們進行采訪,她感受到,運河的發展和運河周邊城市的發展是交織產生的。大運河如何成為人民的河,“從這些老百姓幸福的笑顏中,我認為這是最好的詮釋”。

朱炳仁表示,“工匠和傳承人,怎么把自己的文化留給大運河,留給歷史,留給后代,在這中間我們努力在實踐?!彼v述了自己參與大運河申遺時的故事,并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運河中很重要的一部分,一些老文物專家,對文化遺產的感情是在骨子里的,他們把運河的橋當做自己的老朋友。

起航未來,讓大運河流行起來

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2019年由北京市委宣傳部、浙江省委宣傳部、杭州市政府、中國新聞社共同創建,旨在打造推動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統籌保護好、傳承好、利用好大運河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的開放平臺、合作平臺、示范平臺、國際平臺,已成功舉辦三屆。

2023京杭對話暨運河文化節啟動。

2023京杭對話暨運河文化節聚焦中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成果,圍繞運河發展變遷、百姓美好生活等多個維度,策劃推出了11項主題活動。開幕式·主論壇之后,文藝演出、京杭雅集、中國大運河國際傳播對話等活動將在13日-14日陸續開展。其中,北京(國際)運河文化節還將持續組織形式多樣的線下活動,吸引公眾廣泛參與,讓大運河文化融入當代生活,讓大運河流行起來。

(資訊)